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援青十年 在高原種出羊肚菌
瑪多縣原來是個偏僻的高原小縣城。城里兩條主干道,一條南大街相當于上海的南京路,一條安康路則相當于淮海路。盡管已是縣城最繁華的路段,但周邊沒有商鋪,人氣不高;另一方面,配套環境不佳,無法實現人流物流的聚集。
去年,在上海援建資金的支持下,這兩條路周邊的建筑物被改建成資產收益項目大樓,里面入駐了銷售、廣告、餐飲、藥品等各式各樣的店鋪。一年來,光租金分紅就達34.24萬元,令6個重點貧困村受益。
旦增一家是分紅的受益者,不過,他們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更好。旦增的父親投入十余萬元,租了間53平方米的店鋪開超市。
“這兩個月,超市每月營業額都有2萬多元。”旦增表示,超市已成為他們一家奔向小康生活的起點。
援青項目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在瑪多這個位于三江源核心保護區域內的“黃河源頭”,環保是重中之重,可發展項目也更少。援青干部調研后發現,“瑪多藏羊”名頭很響,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產業。未來,生態畜牧業可以成為瑪多產業發展的重點。
生態畜牧不是簡單地自由放牧,而是充分考慮草蓄平衡,實行牲畜草場折價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收益按股分配的模式。可要實現這一理念,必須解決擺在眼前的現實困境——羊品種退化嚴重,基礎設施落后,資金匱乏。
對瑪多縣日謝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肉多來說,過去最怕的就是冬天,他們會帶著羊群駐扎在山窩里、把牛糞堆在羊圈周圍、用塑料布搭建簡易羊圈等“土方法”避寒,盡管如此,2008年的雪災還是讓牧民損失了一半以上的羊羔。
自從上海資金啟動了畜棚改造工程,再加上儲草棚、小口機井的建設,到了2018年,合作社的羊羔安然度過了大雪封山的一個月,在青海傳為佳話。肉多的心中只有感激。
未來,上海援青干部幫助當地在發展養殖的同時,兼顧種草,為牲畜安全護航,并通過草場的恢復擴大牲畜承載量;此外,還將建立移動奶站、酸奶加工廠,并幫助建立電商平臺銷售渠道,在不斷延伸產業鏈的同時,為牧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脫貧攻堅之后,如何鞏固成果,確保不返貧?我們的工作需要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重點之一,便是產業興旺。”馮志勇說。
如今,果洛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為調整種植結構,班瑪縣利用上海援建資金對蔬菜基地升級改造,第一次在高原凈土培育出羊肚菌。目前羊肚菌出菇率喜人,預計每畝可產鮮菇300斤以上。據了解,5—6斤左右鮮菇可曬一斤干羊肚菌,每斤干羊肚菌售價為1300元—1600元。
指導羊肚菌項目的,是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今年4月至今,包括陳輝在內的“五人博士天團”一直待在果洛,不僅助推著產業發展,也為當地培育了一支可靠的羊肚菌隊伍。陳輝告訴記者:“當地的幾位技術員熟悉氣候特點,這是上海專家不具備的。正是他們告訴我‘班瑪夏季午后氣溫可超過攝氏25度、冰雹等極端天氣時常出現’,我才會想到將羊肚菌生長期提前,并將遮陽棚從4針改為6針,有效保證了出菇率。”
陳輝入青才兩月有余,黃小亮、孫金嶠所帶領的“組團式”援青教育、醫療隊伍也還要堅守兩年。人員交往、智力幫扶,已成為上海對口支援果洛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除了產業,就是人才。‘輸血’之外還要重視‘造血’。”馮志勇表示,上海援青把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作為埋下“隱形財富”的重要舉措,通過各類培訓和交流,培育一批“土專家” “田秀才”,有效緩解果洛未來發展面臨的人才緊缺問題,留下一支永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