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讓食用菌充滿“智慧”
《大數據》一書寫道,“沒有數據,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政策制定,都寸步難行。”大數據在向各個行業滲透,我們通過數據可以解決很多宏觀上無法把控的事物。通過數據的搜集、處理、分析,可以更加科學性的得出一些用意識和思維無法得出的結論,例如,在電商行業中,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它根據客戶的消費習慣提前生產資料、物流管理等,有利于精細社會大生產;在傳統領域大數據同樣將發揮巨大作用:幫助農業根據環境氣候土壤作物狀況進行超精細化耕作;在工業生產領域全盤把握供需平衡,挖掘創新增長點;大數據不但單只是應用于企業和政府,在不久的未來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會廣泛應用。
食用菌產業是繼糧、油、果和菜之后的第五大種植業,已經成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我會統計,2016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為3596.66萬噸,產值為2741.78億元。而且,食用菌產業具有傳統式生產與現代化生產方式相互包容共存的特點,行業文化底蘊深厚,生產資源可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正處于上升階段,是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實現助農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大數據時代,發展“智慧食用菌”已經時不我待。
經過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經歷了幾次“提檔升級”,仍逃脫不了我國農產品的發展桎梏——“食品安全信任危機”。消費者在購買食用菌產品前,首先考慮的不是食用菌的營養保健價值,而是食用菌產品的安全性,是否有農藥殘留、是否富含重金屬、是否有毒?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普通消費者,導致他們猶豫不決、甚至放棄購買食用菌產品。
問題有了,那原因出在哪里?姑且不論消費者自身知識水平如何,但對于食用菌全生產過程及工藝他們知之甚少,加之“毒蘑菇致死”、“熒光漂白劑超標”、“重金屬超標”言論甚囂塵上,普通消費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非常困惑,消費市場的壁壘如同詩里描繪那般“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對食用菌產品的這種“不信任感”將會長期影響我們的消費習慣,制約我們食用菌產業發展。
大數據技術為食用菌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以數據為資產、以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數據價值挖掘為創新要素,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食用菌這一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我們或許可以走上一條“智慧食用菌”的發展之路。
何謂“智慧食用菌”?是動動手指就可以網上采購,將新鮮食用菌送到家?還是掃掃二維碼,告訴你這種食用菌品種名甚至其家族譜系?這些都不是答案。“智慧食用菌”可不容小覷。食用菌產品從投入原料到產出,經歷了一系列復雜而又嚴謹的生產過程,涉及生產設備、凈化工程、環境控制、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相關環節,每一環節都對食用菌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如此復雜的生產過程,消費者只需要動動手指,點擊屏幕,就能瀏覽到食用菌生產全過程,“全過程”可不是你們腦海中浮現的單純圖表,而是通過全景攝像頭看到企業實時的生產及運營情況;如果想要了解食用菌生產中食用菌的原、輔料情況,繼續動動手指,就可以知道該食用菌產品的原、輔料的來源、類別、質檢報告。或許消費者還想了解更多,那么,繼續動動手指,就可以獲取這家企業的其他數據,如企業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經營管理類信息、履行社會責任類信息、公共處罰懲戒信息等等。“智慧食用菌”通過簡單操作,幫助普通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有一個全面可信的了解,打破“不信任危機”。
來源‖中國食用菌協會(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