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在食用菌生長發育與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菌物學會理事、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孫淑靜教授團隊連續在生物資源、微生物生長發育和生物大分子等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Bioresources Technology》(中科院一區,IF=11.889)、《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篇,中科院一區,IF=8.025)、《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中科院一區,IF=6.604)、《Journal of Fungi》(中科院一區,IF=5.724)發表有關食用菌生長發育、生產殘渣回收再利用和活性物質功能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菌糠是食用菌產業的農業廢棄物,若直接燃燒或填埋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實現生物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團隊嘗試采用堆肥并施加雞糞和中藥渣的方式,將菌糠制成生物有機肥。該研究通過高通量測序與微生態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堆肥過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規律以及生態功能的變化及驅動力,為菌糠堆肥化處理提供了理論依據。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Bioresources technology》,論文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錢鑫,通訊作者為孫淑靜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2.127915
菌糠的回收再利用是困擾食用菌栽培行業的難題之一,而食用菌子實體加工殘渣的回收再利用則是困擾食用菌加工行業的難題之一。團隊針對該行業痛點采用杏鮑菇子實體的加工殘渣進行了生物資源回收和高值化利用的探索。團隊通過化學方法將杏鮑菇加工殘渣降解成新材料杏鮑菇纖維素納米晶,并應用該納米材料穩定了可運載三萜類藥物的Pickering乳液。脂質氧化與體外消化研究顯示,新的Pickering乳液運載體系能較好地保護三萜類藥物對抗氧、酸和消化酶的破壞,在醫藥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論文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陳利丁,通訊作者為孫淑靜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2.09.166
我國銀耳加工產業多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進入21世紀后,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以及對綠色健康食品的社會關注度的增加,銀耳精深加工產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目前精深加工理論研究薄弱、工藝繁瑣、裝備匱乏和產品價格高昂,如何通過綠色、環保、低成本的方法制備銀耳精深加工產品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團隊采用新鮮銀耳子實體加工得到了一種以銀耳多糖為主要活性成分新型真菌膠體:銀耳膠(Tremella fuciformis gum, TFG)。銀耳膠易溶于水,在加工過程中可以通過理化方法控制其流變行為,具有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消化酶能力,且加工方法簡便、價格低廉,有望于在食品、化妝品和藥品工業進行廣泛應用。銀耳膠的用途開發和功能發掘也對延伸銀耳產業價值鏈、促進銀耳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該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陳利丁和碩士生陳劍秋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孫淑靜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2.02.166
銀耳生活史本身非常特殊,目前銀耳的二型態(芽孢態、菌絲態)轉化機制研究不清,導致育種困難,品種單一。為解決這一科學問題,團隊通過DIA蛋白質組學技術比較了銀耳的菌絲態和芽孢態的蛋白表達,繪制了銀耳二型態的全蛋白圖譜;通過靶標蛋白質組學技術驗證了差異表達通路中的關鍵蛋白,并結合代謝組學技術解析了菌絲態和芽孢態中的差異代謝物。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銀耳二型性形成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該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Fungi》,論文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亞星,通訊作者為孫淑靜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論文鏈接:https://www.mdpi.com/2309-608X/8/3/242/htm
食用菌的生長發育過程實際上受到許多共生細菌的影響,但這些生物影響因素及其機理尚不明確。針對這一重要的科學問題,團隊對杏鮑菇生長發育過程中共生細菌的群落結構與功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在不同的菌絲生長時期,不同優勢菌群結構對杏鮑菇生長發育作用不同。同時,團隊在這些共生菌中成功分離了一株蠟狀芽孢桿菌,其無菌發酵液被證明具有促進杏鮑菇菌絲生長和提高基質降解有關酶活的功能,本研究為杏鮑菇促生劑的研發提供了的理論依據。該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gy》,論文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陳利丁,通訊作者為孫淑靜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論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22.787628/full
以上研究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均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福建省基金重點項目、福建省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2021-2025)農業良種育種攻關與產業化開發項目、福建省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的資助。
來源: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