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吃”糧食難題有望緩解!非糧基羊肚菌營養袋取得新突破
羊肚菌富含多種氨基酸,被市場視為高級補品。投入產出比高,增收效果好。市場持續走熱,產業迅速升溫。有一個美中不足的缺點就是太耗費糧食,種植羊肚菌要想產量高,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給羊肚菌配制以小麥、麩皮為主料的營養袋,為羊肚菌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源,于是,造成了糧食資源(小麥)消耗與成本投入雙高問題。
據測算,營養袋中小麥所占成本已高達40%~50%。伴隨羊肚菌消費量剛性增長,小麥等糧食資源消耗量亦呈同比例上升趨勢,迫切需要挖掘非糧生物基資源替代糧食資源。
目前,羊肚菌營養袋中小麥的替代技術國內的科研科研單位也在加強技術研發,蘇州市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團隊這些年就一直圍繞非糧基羊肚菌營養袋創制技術開展攻關,解決羊肚菌栽培過程中過度依賴糧食資源的問題。
羊肚菌非糧基營養袋
非糧基原料主要源自于農業生物質,具來源廣、成本低等特點,其資源化利用蘊含較高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學科團隊以可供應羊肚菌關鍵營養成分的非糧基原料為思路,以“篩選非糧基原料—設計非糧基配方—制備非糧基營養袋”為技術路徑,一方面篩選、替代糧食原料小麥,另一方面提高營養袋內農業廢棄物原料用量,研究非糧基新型羊肚菌營養袋制取技術,助力推進羊肚菌產業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促進當地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羊肚菌菌絲生長期
羊肚菌原基期
羊肚菌成熟期
目前,學科團隊已形成了系列非糧基營養袋配方及相應制品,由其供應營養的羊肚菌在常熟市梅李鎮艾莫家庭農場做試驗,近日羊肚菌已完全成熟并進入采收期。2月26日,在艾莫家庭農場舉辦了“非糧基羊肚菌營養袋田間應用效果現場觀摩及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培訓會議”,實地觀摩了農場非糧基羊肚菌營養袋的應用效果,預計當季每畝可采收羊肚菌300kg左右,與同期穩產水平相當。
現場培訓環節,專家們圍繞羊肚菌的高效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內容涵蓋菌種選擇、栽培基質配制、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非糧生物基主要源自于農業生物質,具有來源廣、成本低等特點,其資源化利用蘊含較高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后續,學科團隊將圍繞羊肚菌產業相關產品的物化開展進一步研究。同時,呼吁廣大種植戶積極參與羊肚菌的栽培實踐,為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共同推動地區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
該項研究得到了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非糧生物基羊肚菌營養袋創制技術研究CX(23)3099”資助,金梅娟副研究員為項目主持人。
目前制作羊肚菌營養包需不需要小麥?答案是肯定的。據羊肚菌企業、科研單位等反饋信息,羊肚菌營養包主要采用小麥、稻殼、木屑,增加木屑能夠保持羊肚菌營養包的松弛度、保水性能好,增加羊肚菌的營養質,木屑只是一個輔助作用,羊肚菌產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小麥和稻殼的配比。一畝地營養包配比小麥70%、玉米芯20%、木屑9%、生石灰1%,一畝地小麥投放量大約1000斤,投放羊肚菌菌種220斤,畝產量500-1000斤。
羊肚菌種植“浪費糧食”的問題本質上是種植技術上的問題,應該通過研究更加科學的種植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為此,應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一是應盡快加強科研立項,保證資金投入,充分調動農業科研人員積極性,加快羊肚菌無麥、少麥替代技術的攻關改良速度。
二是通過出臺優惠政策、給予資金補貼等方式,引導農業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加大工廠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栽培技術的研發力度,用科技力量助力羊肚菌無麥、少麥技術提高畝產量,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增強新技術的吸引力。
三是各地政府部門主動提高服務水平和對接新技術的能力,積極幫助羊肚菌種植技術新成果盡快落地轉化、推廣,尤其是要加強新種植技術的本地適應性研究,并引導種植戶優先使用陳麥,促進羊肚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資料整理自蘇州農科院、半月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