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食用菌產業差距及對策
福建農林大學的黃毅教授做了《對比中韓食用菌產業的差距與對策》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中韓食用菌產業在產品批發制度、質量與外觀、商品包裝材料、鮮品價格與加工品多樣性、栽培模式、科研服務市場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對固定資產補助到對出口補助和當地企業的水電費用補助等政府部門支持力度方面的差異(見表1)。
表1 中韓食用菌產業差異
食用菌 |
韓國 |
中國 |
產業政策 |
政府提供水電費補助、固定資產補貼、出口補助等優惠政策。 |
政府對固定資產投入、出口補助幾乎為零。水電費占總成本的比例約為韓國的4倍。 |
栽培模式 |
引進日本模式,自動化、機械化程度較高;大部分自動化生產設備實現國產化,達到世界領先技術水平。 |
小農作坊栽培為主,企業生產設備簡易,自動化、機械化程度不高。 |
產品批發制度、商品包裝材料等 |
食用菌鮮菇產品批發采用競標制,保證生產廠家最大利益化;鮮菇干度較高,外觀好,貨架期長;廠家包裝,外包裝各具特色,采用透氣膜,透氣性好。 |
上海食用菌市場采用廠家供貨制,批發商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廠家和批發商之間不對等交易;鮮菇含水量過高,易出水、變質,貨架期短;一般是批發商自行包裝,采用普通保鮮材料,透氣差。 |
同時,黃毅教授通過分析中外食用菌產業差距,根據我國食用菌產業現狀,對產業發展對策提出建議:
一、控制投資規模 企業投資時,應根據當地200公里范圍之內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百姓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適度發展等,綜合考慮建廠,并以日產量2~3噸規模為宜,適度控制投資規模。
二、企業分工合作 國內企業應學習日韓先進經營模式,改變傳統模式,分工經營、密切合作,尤其是建立栽培包供應中心,提高產、質量,共同進入市場,避免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
三、建立工藝標準 食用菌生產企業須制定出每一生產工藝環節的標準,嚴格控制、精細行政、技術管理,做到可控生產。同時改變經營理念,注重提高產品質量,控制好鮮菇干度以延長貨架期,同時還要重視包裝設計,避免外觀雷同,并利用包裝特色刺激購買欲望。